语义学中的认知类“可达关系”
语义学中的认知类“可达关系”

语义学中的认知类“可达关系”

在形式语义学中,​​可达关系(Accessibility Relation)​​主要来源于​​模态逻辑(Modal Logic)​​对可能世界语义(Possible Worlds Semantics)​​的形式化构建。要注意的是​​“可达”(accessible)​​实际上是认知兼容性(或者说逻辑上的兼容性),并不是时空、物理意义的“可到达”。而这里的,​​“兼容性”(Compatibility)在形式语义学(尤其是可能世界模型)中,其本质是逻辑一致性的检验过程​​,而非日常意义上的“适配”。

我们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“可达关系(Accessibility Relation)”和“​​兼容性(Compatibility)”。

假设你家对面有杭帮菜和火锅两家店,你的朋友小杰是个火锅重度喜爱者,他每天都会念叨——对面一定有火锅店!这是小杰坚定的信念。

这时候大家想象存在很多个平行世界,每个世界你家对面的情况不同,我们假设几种情况:

​​世界A​​:对面​​既有杭帮菜馆,也有火锅店​​

​​世界B​​:对面只有杭帮菜馆,没有火锅店

​​世界C​​:对面​​只有火锅店,没有杭帮菜馆

在这些世界中只有世界A是真实存在的,其他世界是假想的可能的情况,这样我们将世界A称为现实世界(或参考世界,W@),其他的世界称为可能世界(W)。下面我们只取可达关系中的认知类(信念、知识、认知可能性)进行讨论。

认知可能性(epistemic possibility,Ep)指的是从一个给定的可能世界(possible world)出发,主体(agent)认为哪些其他世界是可能存在的状态,这取决于主体的知识和信念。这时小杰也有下面的几种认知可能性:

a.小杰不知道你家对面有什么店

b.小杰知道你家对面有杭帮菜店,但有没有火锅店的情况他不知道

c.小杰知道你家对面有火锅店店,但有没有杭帮菜的情况他不知道

d.小杰知道你家对面有杭帮菜馆且没有火锅店

a的认知可能性最大,因为小杰(主体)完全没有“对面”的信息,那么所有三个时间都是认知上可能的,主体无法区分那个是W@,那个是W,进而认为所有状态都是可能的,所以世界A、B、C都相互可达。

b的情况,世界A、B相互可达,世界C不可达。

c的情况,世界A、C相互可达,世界B不可达;b的情况,世界A、B相互可达,世界C不可达。

d的情况,只有世界B可达自身;A和C不可达。

简单的对比一下这三种认知类的可达关系:

​​信念可达(B):​​“小杰觉得哪些情况可能是真的?”。

​​知识可达(K):​​“小杰确切知道哪些情况就是真的?”。

​​认知可能性可达(Ep):​​“小杰现在掌握的信息,让他觉得哪些情况有可能是真的?”。

也就是说信念可达基于他的信念,不论对错;知识可达基于真实证据;认知可能性可达反映他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缺口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