泛经习录 | 如何理解《礼记·祭义》郑玄注「『羶』当为『馨』,声之误也」?
泛经习录 | 如何理解《礼记·祭义》郑玄注「『羶』当为『馨』,声之误也」?

泛经习录 | 如何理解《礼记·祭义》郑玄注「『羶』当为『馨』,声之误也」?

郑注的具体解释可以参见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膻芗!!!几乎训诂文献均有列举。对这个问题我只能提出一个比较浅薄的猜想,供大家参考。

一、文献梳理

《礼记·祭义》:“二端既立,报以二礼:建设朝事,燔燎膻芗,见以萧光,以报气也。此教众反始也。荐黍稷,羞肝、肺、首、心,见间以侠甒,加以郁鬯,以报魄也。教民相爱,上下用情,礼之至也。”
郑注:膻,当为馨,声之误也。燔燎馨香,覸以萧光,取牲祭脂也。
孔疏:云“膻,当为馨”以与香连文,无取膻义。膻、馨声相近,故云“声之误”也。

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膻芗云:凡《礼记》馨芗字多作膻。他提到颜师古《匡谬正俗》中说法:此言染萧以脂,合黍稷烧之,膻者脂气,芗者黍稷气,于义自通。王引之评论到:又《小雅·信南山传》云:血以告杀,以升臭,合之黍稷,实之于萧,合馨香也(《正义》以此为郑,非也。今依集注及定本)。《大雅·生民传》云:既奠而后蒸萧合馨香也。毛公两言合馨香,皆用此篇之文。而其字皆作馨,则为馨之借字甚明。乃师古曾不之考,反以郑为迁曲,而读羶为腥羶之羶,其失甚矣。

【答案写完,发现有人回答了,其观点也均在王引之的《经义述闻》中,故笔者保存这则引文。】

龑案:馨的声符是殸,膻的声符为旦(亶)。从上古音角度看两者不谐声,膻为T类,可构拟为**s.dˤanʔ,馨为K[L]类**qʰ[l]ˤeŋ。

二、猜想

王引之《经义述闻》说法《祭义》云:燔燎膻芗,又云:亨孰膻芗(凡平声耕清青部中之字,多与元寒桓删山仙相通。上去二声亦然。亨孰膻芗之膻,《大戴·曾子大孝》篇作鲜。鲜字亦在仙韵也。

龑案:此说,说明膻(羶)与鲜相联系的应该是羴(s.d[j]an>s[j]an,书仙开三平),出土简帛来看,羴与侃通,属K[L]类,可构拟为qʰ[r]an(晓山开二平),故{羴}应该在中古应该有两组音变,羴1(s.d[j]an>s[j]an,书仙开三平)和羴2(qʰ[r]an>h[r]ɛn,晓山开二平)。羴2表{膻(羶)},羴1表{鲜}。羴1与{馨}意义接近,假借,但是注意羴与馨音上面关联不大。

综上,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得到的羴1与{馨}意义接近,与颜师古《匡谬正俗》的观点可相互佐证,王引之可能未发现羴的音变分化,毛公的“馨香”、《礼记》馨芗字多作膻,皆为义近的借用,我其实认为羶与馨声之误,会不会是馨与香的误记,两汉时期阳耕合韵,由于羴1与{馨}意义接近,假借后在转记时认为其音误(因为古音上面-n与-ŋ的对立异常明确,音怎么都不太可能近)。


本回答采用的构拟是Kn2022.OC,但是无论参考那位先生的古音体系,羶与馨均不音近!KL类可以为kʰl̴(布之道2022)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